UID37240
积分409
学分
推广 个
预报后涨停 支
阅读权限40
在线时间 小时
注册时间2009-12-6
最后登录1970-1-1
|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日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办的《中国国防报》披露了二炮部队修建地下导弹洞库的情况。紧接着,台湾《亚太防务》杂志特邀前台湾海军中将兰宁利撰写题为《毁灭力量的投射:解放军的二炮远程飞(导)弹》的文章,里面也出现关于二炮地下导弹设施的分析内容。分析人士称,中国媒体敢于公布这些被称为“地下长城”的战略设施,表明中国对其核作战体系具有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勇气。
神秘的“地下长城”
《中国国防报》在相关报道中曾写道,“这里只有如白昼一般的灯光和永远只是迷彩一般的颜色。这里就是第二炮兵某工程部队正在施工的某导弹阵地,人们常常称这里为‘地下长城’”。紧接着,该报直接引用外电的报道称,曾有西方专家推算,中国二炮导弹阵地十分坚固,“如果用钻地核弹头对中国的导弹阵地进行攻击的话,将需要数枚几十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连续击中同一点方可击穿,而要将其彻底摧毁,则需要更多的核弹头”等等。
而《亚太防务》杂志的署名文章中,也介绍了中国二炮地下阵地的状况。文章称,中国早期的中程弹道导弹都采用永久式地面阵地部署方式,而第一种洲际导弹———东风-5则采用加固的发射井部署。中国在1979年开始部署东风-5型导弹时,其真假发射井共计24个,但这些保护措施在越来越精密的侦察卫星和越来越精确的防区外导弹攻击面前显得不再有效。如果加固发射井不能确保导弹安全,那么将整个发射阵地完全埋入数百米的地下,显然被二炮认为是可行的方案。《亚太防务》杂志称,早在1995年夏,《解放军报》一则不显眼的消息就提到,数万名二炮官兵经过10多年浴血奋战,终于完成某项重大国防工程。2008年3月2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军事纪实”节目将这一地下核反击工程部分曝光,被外界称为“长城工程”。
“深埋部署”两全其美
分析人士认为,牢固而隐蔽的“地下长城”是中国保存“二次核打击”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如何确保最低威慑数量的洲际导弹在躲过敌方攻击后仍能成功发射,并成功穿透敌导弹防御体系,将核弹头投掷到选定目标,就成为中国二炮最重要的任务。
美国战略专家推测,中国二炮部队最重要的地下导弹阵地可能位于华北某山区,内部隧道总长达5000余公里,战略弹道导弹能在这座“地下迷宫”中机动部署,并从数百座真假混杂的地下发射井群中发射。据西方专家推算,该核反击工程“最外层有1000米深的泥土覆盖,这还不包括任何人工加固层”,“导弹发射时,一般不是在洞内发射的,是要拉出洞口的……,所有发射点都是固定的”。
中国核武库会被“边缘化”?
自从2006年3月两名美国学者在《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石破天惊地宣称美国已有能力做到“一次性摧毁俄罗斯或中国所有远程核力量”后,关于中国核武库的可靠性就成为海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即便到了今年11月,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公布的一份评估报告仍判定中国远远不能确保其“二次核打击”能力的生存,尤其是随着美国(也包括日本)部署功能更强大的导弹防御系统,未来中国洲际导弹穿透这面“导弹防御盾牌”的能力将受到削弱。北京将很快面临“要么增强核力量,要么接受核威慑力逐渐被边缘化”的命运。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