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君不见,股票——这个搅动了亿万人心的宝盒,从1792年华尔街的那棵梧桐树下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两个多世纪。
此言分明是作者功课不足,在这里混淆股票与股市经纪两种事物的不同诞生:
第一、股票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为分解航海贸易带来的巨大风险,而发明的一种融资与收益凭证。航海带来的收益极其可观,但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对公司来说,每一次出海都是一场豪赌。成功了赚得盆盈钵满,失败了则可能倾家荡产。暴风雨、搁浅、水手染上坏血病、遭遇海盗袭击任何一次意外,都可能让出资者血本无归。虽然荷兰人骨子里喜欢冒险,但失败的代价过于昂贵,亏损完全让船主承担,似乎有些不合情理。荷兰人很快又想出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建立有限责任制,把利润和风险加以分摊。每次出航前,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先为本次航行招募资金。在这里,股东的概念首次出现了。这些人只负责出资,他们可以既不是船主,也不是商人,目的是分享此次航行带来的利润。当然,如果航行失败了,他们也必须承担相应的损失。起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只面向特定的群体进行募资,他们大多是达官显贵,而募集资金的用途也只限于某次特定的航行。所以每一次出海之前,他们都要募集资金。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这种定向融资的弊端逐渐显现。一方面,资金量太低,往往仅够几条船只使用,无法供养一只舰队,更不必说让几只舰队同时出海了。此外,为了防止殖民地的居民揭竿而起,东印度公司还需要雇佣私人军队,成本巨大。另一方面,荷兰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许多平民百姓也渐渐富裕起来,民间有着大量储蓄,却苦于没有投资渠道让他们以钱生钱。好赌成性的荷兰人无法容忍自己坐拥大笔的闲钱,却毫无用武之地。
在这种状况下,荷兰东印度公司大胆地改革了融资模式,不再选择特定股东,而是面向全体公众募集资金。也就是说,只要有钱,谁都可以成为东印度公司的股东。这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IPO(即首次公开募资,Initial Public Offer),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IPO不同于先前以单次出海为目的的短期融资,其特点是在于把公司和出资者永久性地捆绑在一起。东印度公司向公众发行了一种特别的凭证,这份凭证不仅代表持有者拥有一部分公司的所有权,而且还永久性地拥有利润的分享权。这意味着从今往后,公司每一次出海,出资人都能从中分一杯羹。如此一本万利的好事,谁会拒绝呢?
这份凭证的名字,就叫做股票。
第二、股市经纪协议的诞生 作者提到的1792年华尔街的那棵梧桐树下诞生的其实是股市经纪行业自律协议,就是美国证券史上著名的《梧桐树协议》。1792年3月21日,场内经纪人的巨头们在克利斯酒店聚会,筹划建立一个新的拍卖中心。吸取以往的教训,新拍卖中心的交易者将通过签署一个协议来互相约束。1792年5月17日,美国纽约市的21家证券经纪商和3家证券经纪公司在华尔街68号门外的一棵梧桐树下签订了如下协议:“我们,签约者,作为买卖公共证券的经纪人,特此庄严承诺并彼此保证:在从今往后的交易中,无论对任何人,无论买卖任何证券,都将以不低于交易额0.25%的比率提取佣金,而我们之间彼此交易时,则相互切磋,给予优惠。”这就是美国证券史上著名的《梧桐树协议》,协议中的两个重要原则——“股票经纪人只能与其他经纪人进行交易”和“股票交易佣金不得低于0.25%”,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美国股票交易所的基本原则。“梧桐树协议”被认为是美国金融业为了排除政府的影响,进行行业自律的开始。
|